首页 资讯 正文

(中新观吉)从“书展”到“思想市集”:长春城市文化气质的关键一跃

体育正文 130 0

(中新观吉)从“书展”到“思想市集”:长春城市文化气质的关键一跃

(中新观吉)从“书展”到“思想市集”:长春城市文化气质的关键一跃

中新网吉林新闻5月21日电 题:从“书展(shūzhǎn)”到“思想市集”:长春(chángchūn)城市文化气质的关键一跃 当传统书展模式遇到新时代(shídài)文化消费需求,长春选择了更具公共性的路径,将书博会从封闭(fēngbì)展馆延伸至城市(chéngshì)的“毛细血管”,以开放的姿态重构人与书、人与城的深度联结,为东北振兴注入文化原动力。 15日上午,刘醒龙、毕飞宇、乔叶、班宇等作家出现在长春(chángchūn)一家咖啡馆,他们时不时地拿起书翻看,咖啡冲泡产生的香气,让阅读(yuèdú)的时光显得异常(yìcháng)宁静。 这一天恰逢第二届(dìèrjiè)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(简称“书博会”)在长春开幕,应邀的多位作家来长参加“文学春天(chūntiān)盛典”。他们也走到“线下”,与读者“碰撞”交流,感受“文化城”独特(dútè)的城市气质。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于5月15日(rì)在长春开幕 刘栋/摄 从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(niándài)的长春书展,到90年代中期创办的长春书市,长春与书展结缘四十余载。本届书博会设置12个展区,18个分会场,精心策划130余场文化活动,“全民参与(cānyù)”体现(tǐxiàn)得淋漓尽致。而不同观点(guāndiǎn)的盛放,让这场文化盛宴从简单(jiǎndān)的“书展”蜕变为“思想的市集”。 5月的长春,空气中还藏着丝丝(sīsī)凉意。而书博会的召开,如同一场文化春雨,浸润着这座工业城市的肌理。本届书博会于5月15日(rì)至19日在长春举行,在为期(wéiqī)5天的展会里,700余家单位带来40余万种各类(gèlèi)出版物参展。 记者注意到,本届书(shū)博会在营造(yíngzào)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上下足了功夫。除在主会场长春农业博览园设置了12个展区外,分会场也从首届的12个增加(zēngjiā)到18个,既有省内各地市州新华书店,也包括吉林省自然博物馆、延边博物馆等文博场馆(chǎngguǎn)。 更具创新意义的地方在于(zàiyú),本届书博会突破(tūpò)传统展销逻辑,将主会场与城市文化地标、社区书店(shūdiàn)、艺术空间联动,形成“一核多点”的文化网络。 在主会场长春农业博览园内,各参展单位别出心裁地将(jiāng)图书与(yǔ)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。在全国民文出版(chūbǎn)展区内,穿着(chuānzhe)延边朝鲜族特色服饰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读者介绍图书,随图书一起展示销售的还有朝鲜族特色的冰箱贴、工艺品、水杯等文创产品。 会场外,网红商场(shāngchǎng)“这有山”变身“图书角”,市民在“山间”小路边(lùbiān),或坐在“亭台”长椅上,翻看心心念念的诗集(shījí),轻松惬意。这种空间叠合不仅释放了文化场所的公共属性,更让书籍成为激活城市(chéngshì)记忆的媒介。 5月(yuè)15日下午,本届书博会重要活动之一——“文学春天盛典(shèngdiǎn)”在南湖宾馆主楼吉鹿宫如约而至。 当茅盾文学奖得主(dézhǔ)毕飞宇在台上畅谈(chàngtán)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论,青年作家班宇与读者(dúzhě)分享什么才是创作的根基时(shí),现场数百位读者与台上作家互动,长春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,正以文学与思想的激荡,书写着“文化城”的当代注解。 刘醒龙、乔叶(qiáoyè),以及吉林省作协(zuòxié)主席、著名作家金仁顺等嘉宾也在这场思想的交锋中发表各自观点。他们围绕“用心书写 用情(yòngqíng)创造”展开讨论,开放的环境、浓烈(nóngliè)的书香,使这场跨地域、跨时代的激辩更具分量。 刘醒龙认为文学应成为“唤醒记忆”的(de)力量,严肃文学也要以更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痛点(tòngdiǎn)。乔叶则(zé)以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,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“快”与文学的“慢”之间的关系,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读者(dúzhě)带来精神上的疗愈。金仁顺(jīnrénshùn)对小说与戏剧进行双重解构,“小说是‘与自己对话’的私密表达,而(ér)戏剧则是‘与观众对话’的集体艺术,两者在创作中形成互补。” “中俄文化对话·书香(shūxiāng)传友谊”主题活动16日在长春(chángchūn)举行 郭佳/摄 中(zhōng)外(zhōngwài)思想交锋亦是本届书博会的一大亮点,在16日举行的“中俄文化对话·书香传友谊”主题(zhǔtí)活动中,翻译(fānyì)作为文明对话的桥梁,成为当天研讨(yántǎo)的焦点。吉林外国语大学中东欧语学院副院长徐秀娟以《儒林外史》俄译本为例,剖析中俄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微妙差异(chāyì),引发俄方(éfāng)学者共鸣。中俄两国演员以本国经典剧目展开“超时空”对话,普希金的《鲁斯兰与柳德米拉》序诗与李白的《将进酒》在同一时空相遇,不同的文化在这一刻交织交融。 在长春(chángchūn),思想的交锋早已有之。作为全国知名“大学城”,长春的文化底蕴,从来不是(shì)平地惊雷,而是历史积淀的必然绽放。 本届书(shū)博会专门开辟了文产非遗展馆,闻名世界的吉林人参、精美珍奇的松花砚等集中亮相,吸引众多读者参观打卡。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(wénhuà)展品,通过书博会汇聚在(zài)长春,为城市增添鲜活的文化气质。 长春还是会展名城,1980年(nián)就举办了首届长春书展,文化的基因早已刻在长春的DNA中。从2002年起中国(长春)民间艺术博览会(bólǎnhuì)就扎根长春,民间文化艺术也有了展示的舞台。最早创办于1992年的长春电影节至今已举办19届,历经(lìjīng)30多年的孕育成长(chéngzhǎng),已发展成为(chéngwéi)华语电影的风向标,涵养了长春的文化气质。 《先生向北》同名话剧蕴藏着长春的文化气质 吉林大学/供图(gōngtú) 时间的(de)车轮滚滚向前,而长春独特(dútè)的城市气质恰恰蕴藏在历史的印记中。始于20世纪50年代,以匡亚明、唐敖庆、于省吾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扎根东北(dōngběi)大地的故事,至今仍影响(yǐngxiǎng)着吉林的文化、经济和城市面貌。以此为故事背景,本地文化学者鲍盛华才得以(déyǐ)写出长篇历史文化随笔《先生向北》。 这些都是独属于长春的城市气质,它既是伪满(wěimǎn)时期建筑群凝固的历史痕迹,也(yě)是新中国大学建设者铸就(zhùjiù)的学术脊梁,更不乏当代青年用文学解构工业遗产的先锋意识。 本届书博会(bóhuì)虽已闭幕,但那浓郁的书香,在城市中久未消散。当(dāng)书博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黏合剂(niánhéjì),当《先生向北》的拓新精神化作千万册漂流图书穿梭街巷,长春便完成了从(cóng)文化积淀到气质迸发的关键一跃——不是新生,是归来。(完)
(中新观吉)从“书展”到“思想市集”:长春城市文化气质的关键一跃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